惠州市蒙特科技有限公司
/
/
/
电池容量或翻十倍,硅负极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初探!

新闻资讯

资讯分类

我们的愿景:

科学家的企业平台,企业家的科学平台

我们的态度:

专心、恒心、尽心

我们的目标:

垦殖新能源,共青大中华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电池容量或翻十倍,硅负极高性能全固态电池初探!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3-16 13:58
  • 访问量: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纳米工程师们与韩国电池制造商LG能源解决方案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使用固态电解质和全硅负极,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硅全固态电池,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最初的几轮测试表明,新电池安全、持久且能量密集,可提供500次充放电循环,室温容量保持率为80%,为使用硅等合金负极的固态电池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有望用于从电网存储到电动汽车的广泛领域。
  此次,研究人员消除了全硅负极附带的碳和黏合剂,使用了比更常用的纳米硅所需加工更少,价格也更低的微硅。硅负极在室温到低温下允许更快的充电速率,同时保持高能量密度,比当今商业锂离子电池中最常用的石墨负极高10倍。另外,研究人员还除去了液体电解质,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了一种基于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实验表明,这种固体电解质在全硅负极电池中非常稳定。通过这些方法,这种电池显著减少了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的界面接触,避免了液体电解质通常发生的连续容量损失,充分发挥了硅的低成本、高能量和环境友好特性。
  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发展史
  2009年,Lee团队发表了第1篇将硅负极用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文章,随后几年该团队系统研究了颗粒尺寸、导电剂、截止电压、外加压力对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性能的影响,开启了含Si负极用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研究(加上2018年Tatsumisago团队研究杨氏模量对全固态电池性能的影响,基本囊括了后续文章研究的变量)。此外,Lee团队还将Si-Ti-Ni、Si-Sn合金负极、Si PAN(聚丙烯腈)等改性手段引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2014年,Takada团队第1次报道了含Si负极薄膜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该团队通过脉冲激光沉积、磁控溅射等方式制备了一系列含Si负极薄膜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具有非常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
  2018年以来,该领域的论文主要聚焦于利用湿法涂覆手段制备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标志着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加速实用化的进程。

 

1
  固态电池的研发历程


  图片来源:闫汶琳等.含硅负极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分类及介绍
  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根据制备方式和电池构造主要可分为3类:干粉压制粉饼全固态电池、湿法涂敷全固态电池和薄膜全固态电池。
  干粉压制粉饼全固态电池:粉饼电池的制备主要是负极、电解质、正极(或金属锂)层层堆垛压制而成,通过外部电池模具对电池施加压力。粉饼电池的优势在于不引入溶剂和黏结剂,可以充分发挥活性物质的电化学活性,最能反映活性材料的本征状态,有助于研究全固态电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劣势在于使用非常厚的固态电解质层,能量密度和面容量没有任何优势,且很难实现大规模制备。
  湿法涂敷全固态电池:湿法涂覆指将电极活性物质、电解质、导电剂、黏结剂均匀分散在有机溶剂中或将电极活性物质、导电剂、黏结剂均匀分散在电解质溶液中,再用刮刀涂覆在集流体上,烘干制成极片。该方法适配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产线,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且可以有效降低电解质层的厚度,充分发挥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优势。
  薄膜全固态电池:薄膜电池固态电解质层过厚(约1mm),活性物质负载量极低(<0.23mg/cm2),因此无法用于动力电池或大规模储能领域,一般应用于微电子系统、集成电路、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等。
  含Si负极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应用的挑战
  Si本身导电性较差,不利于电极的电荷转移过程,且Si嵌锂后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Si循环稳定性较差,因此Si负极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还面临以下挑战:
  比能量较低:由于Si巨大的体积变化以及半导体性质,需要使用大量导电剂和固态电解质构建电极中的导电通路,目前报道的文章普遍采用较低的活性物质占比(14%~70%)和较低的电极负载(大多在1.5mg/cm2以下),粉饼电池还使用了非常厚的电解质层(80~200mg),难以发挥含Si负极高容量的优势。
  容量衰减:锂离子电池中的容量损失主要有活性物质损失和Li+损失,在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活性物质损失主要由于循环过程中巨大体积变化导致电极粉化失活,Li+损失主要是电极电解质界面副反应以及Si颗粒对Li+捕获。固态电池中,Si巨大的体积膨胀撑破界面层,暴露新的表面,导致电解质进一步分解,而Si在前几周的循环中体积变化程度最大,所以含Si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前几周库仑效率并不高,电池容量持续衰减。
  Si的改性手段是否通用:液态电池中,Si的改性策略主要有纳米结构设计、表面包覆、复合设计、强效黏结剂、预锂化等。纳米结构设计主要是Si的纳米多孔结构,预留空间缓冲Si的体积膨胀,但是在全固态电池制备过程中,需要施加外力,可能会破坏多孔结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

推荐资讯

集成光氢储,洁能拓新途 2023-09-10
集成光氢储,洁能拓新途 —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智能互补示范电站简介 本站是以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发改委“教育强国工程”项目“南昌大学光氢储系统技术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其中集成了本院建筑一体化发电瓦、工业固废连续制氢供氢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三项技术创新;其能量管理系统(EMS)、变流控制系统(PCS)和远程监控通讯系统亦全由本院开发研制,可支持离网独立供电,也可并网运行。 本站由110kWp光伏发电、10kW氢能发电和120kW/150kWh储电系统互补供电。实现光伏、氢能和锂电在各自成本、自主性和稳定性上的优势互补。“智能”体现在三者与随机动态变化的天气状况、负载状况的自适应最优化自动配置。本站可不依赖电网同时为4辆电动车和32辆电动摩托充电;其光伏系统同时提供了32个遮阳停车位。 这是全球首个集光伏发电、现场制氢供氢发电和锂电储能于一体的离网/并网充电站,是我们在共青城市大力支持下写下的大地篇章之一。其应用推广对电动交通的绿色清洁化有普遍意义;对偏远地区电动交通则更有特殊意义。我们热忱欢迎各方合作,共赢新能源清洁电力互补支撑能源大局的辉煌未来! 2023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本站在共青城高新区管委会大力支持下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诚为本院回馈社会的一份教师节礼物!
周浪最新SOLMAT:热丝CVD制备本征氢化非晶硅薄膜的结构优化与生长 2024-04-07
论文简介 虽然硅异质结(SHJ)太阳电池是目前转换效率最高的晶硅太阳电池,但其较高的生产线成本一直是制约其工业化发展的因素。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WCVD)技术代替主流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用于沉积非晶硅薄膜,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和加工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通过PECVD生长的本征氢化非晶硅(i-a-Si:H)薄膜钝化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HWCVD技术在该领域一直被忽视。这明显限制了HWCVD技术在SHJ电池生产中的发展和应用。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利用了不同热丝温度下沉积的薄膜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差异,成功地开发了由HWCVD生长的高钝化质量的i-a-Si:H薄膜的结构,包括一个缓冲层和一个双层体层。通过引入在1650℃热丝温度下生长的缓冲层和纯硅烷,有效少数载流子寿命从2.3 ms提高到7.5 ms,电池效率提高了0.4%abs。通过在1800℃和1900℃的热丝温度下依次沉积体层,钝化质量和导电性都得到了改善。有效少数载流子寿命为8 ms,电池效率进一步提高0.15%abs。最后,在自制的基于HWCVD的SHJ电池中试中试线上,获得了24.35%的SHJ电池效率。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olmat.2024.112835 以上数据来源于NREL和马丁格林太阳能电池效率表(第63版)   链接1:https://www.nrel.gov/pv/interactive-cell-efficiency.html 链接2:https://doi.org/10.1002/pip.3750
汇聚光氢储 大地新篇出 2023-09-11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智能互补示范充电站揭幕典礼隆重举行 2023年9月8日,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智能互补示范充电站揭幕典礼在共青城光氢储产业园项目现场隆重举行。南昌大学吴丹副校长、共青城市卢治轩书记、刘阳青市长等双方领导出席并致辞、揭幕;江西省科技厅方立志巡视员、省工信厅新兴产业处郭银华处长、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周晓渊处长、省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张子勤常务主任、九江市发改委贺成副主任、九江市科技局黄雄副处长等省市部门领导莅临典礼;知名氢能技术和产业专家、氢晨氢能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易培云教授应邀出席典礼并致辞;著名光伏技术专家、中科院电工所教授、华晟新能源CTO王文静;宁德时代21世纪实验师常务主任欧阳楚英;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教授刘兆平;华中科技大学燃料电池中心主任李箭教授、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沈鸿烈教授、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建徽教授等新能源科技界同行出席典礼;赣能股份、赣粤高速、南昌交投集团、沐邦高科股份、江西新余矿业、江西赣惠集团等一批新能源或有意进军新能源企业出席典礼并交流合作意向。典礼现场“政学产研”荟聚,共襄盛举。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智能互补示范充电站系国家发改委“教育强国工程”项目“南昌大学光氢储系统技术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其中集成了本院建筑一体化发电瓦、工业固废连续制氢供氢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三项技术创新;其能量管理系统(EMS)、变流控制系统(PCS)和远程监控通讯系统亦全由本院开发研制,可支持离网独立供电,也可并网运行。 这是全球首个集光伏发电、基于固废现场制氢供氢发电和锂电储能于一体的离网/并网充电站,其应用推广对电动交通的绿色清洁化有普遍意义,对偏远地区电动交通则更有特殊意义,是我们在共青城市大力支持下写出的大地篇章之一!  

我们的愿景:

科学家的企业平台,企业家的科学平台

我们的态度:

专心、恒心、尽心

我们的目标:

垦殖新能源,共青大中华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地 址:江西省共青城市高新区科技一大道66号科创园2号楼
手 机:
13102667131(张)
邮 箱:
13102667131@163.com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赣ICP备2022002652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